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实时讯息

世界可用性日20年,中国代表发声:技术该回归人的尺度

0人浏览   2025-07-16 11:22:00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顾喆翡

技术进步很快,但我们跟不上了。

“你知道AI语音助手为什么听不懂我们说话吗?”“因为它根本没想过我们是谁。”

许多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挂号、被App复杂逻辑劝退、AI界面“看不懂、记不住、不敢点”——2025年,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彻底进入生活,但越来越多用户却感到:我们正在被技术“甩下车”。

在这个关口,一个全球性节日走入了中国公众视野。

当技术高速发展,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,技术“能不能用”、用得“顺不顺手”,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面临的核心议题。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与人文交汇平台之一,世界可用性日(World Usability Day,简称WUD)自2005年创立以来,已覆盖140多个国家,汇聚超过25万名设计师、研究者与产业从业者,致力于推动“以人为本”的技术设计与应用。今年正值世界可用性日创立20周年之际,首次以“中国设计论坛+挑战赛”的形式在中国举办。这不是一场炫技大会,而是一次关于“技术该不该为人着想”的跨界回应。

这一全球性倡议不仅获得了SIGCHI、HCII等国际专业组织的支持,更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“普惠性”和“包容性”等关键议题紧密结合。芬兰、印度等国家已通过WUD推动了数字无障碍立法和基层互联网普及,中国在经历了快速的技术普及后,迎来了首次以“WUD可用性中国设计挑战赛”形式参与全球对话,标志着中国从“技术大国”迈向“数字文明引领者”的新阶段。

可用性,不再是“老年人”的问题

我们曾以为“不会用技术”是年纪大、学历低等原因。但在AI时代,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的“数字边缘人”:提示词不会写;担心误触按钮;不理解隐私设置;对话界面毫无反馈。

“不是你不会用,是系统根本没设计给你用。”在今年WUD可用性中国挑战赛上,一群年轻设计师给出了反问:“为什么我们还在教人适应技术,而不是反过来?”于是,他们提交的不是“更酷的功能”,而是“更顺手的交互”:能看懂的图标;不容易误操作的流程;不用猜的AI对话逻辑。这些方案背后,不是技术发烧友的炫技,而是设计师对一个新常识的坚守:技术的终点,不是升级,而是被用起来。

这是一场务实的论坛

“这不是一场发布会。”2025年,WUD世界可用性日中国论坛将在上海落地,主题为“新兴技术与人因体验”。没有大厂发布、没有网红直播,但参赛队伍覆盖全国,覆盖儿童AI教育、老年健康管理、基层政务等多个真实场景。

“我们不是在做概念方案,而是设计给奶奶、给村医、给10岁孩子用的界面。”一位参赛团队成员说。他们用流程图、用户访谈报告、小程序demo,回答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重要的问题:“我们每天在用的技术,为什么用起来这么不舒服?”这一次,他们决定不再用“链接未来”、“智能跃迁”这些术语包装成果,而是用设计让普通人不再焦虑。

World Usability Day 世界可用性日中国事务代表,DFDrawLab创始人 丁方

在这场论坛背后,丁方的推动不可忽视。作为World Usability Day世界可用性日中国事务代表,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厂高管,而是一个在“设计”和“技术伦理”之间穿行多年的实践者:曾出版三十余本设计图书;曾主导多项中美数字转型项目;曾指导学生登上国际设计舞台,现在,她选择“回到原点”,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用户。她常说一句话:“设计的目的,不是让人学会技术,而是让技术学会人。”

也是在她的牵头下,WUD世界可用性日中国论坛成为现实——从挑战赛机制、到议题设定、再到本土落地策略,她是那个始终在“为用户发声”的人。她告诉潮新闻记者:“中国不缺技术,但特别缺怎么把技术用好的路径。很多时候,不是产品不智能,是设计没问人。”她主张,技术该回归人的尺度。今天的她,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“技术与用户之间的翻译者”。这份温柔而坚定的坚持,正是可用性理念真正落地的关键。

从小众概念到全球话题:设计,开始讲“人话”

过去,可用性设计往往被当成“界面美化”或“细节优化”。但在AI大模型横扫各行各业之后,“可用性”变成了更日常的问题。2024年起,WUD世界可用性日中国团队开始尝试将这一概念引入更深的社会层面——联合地方政府探索政务服务交互机制;联动高校与行业协会,建立“人因设计”人才培养标准;推出设计挑战赛机制,引导公众参与产品早期体验和评价。他们的目标是:让设计不仅仅为专家服务,而为真实生活服务。让普通人也能参与、质疑和改进日常所用的技术工具。

“数字浙江”:将成为全球可用性实验场

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WUD中国设计挑战赛吸引了来自长三角的多支团队。在杭州,他们关注适老App界面设计;在嘉兴,聚焦AI问诊系统中的“健康表述理解”;在义乌,探索如何提升乡镇政务数字化办理流程的清晰度……这一切都显示出一个趋势:中国不是在模仿技术潮流,而是在重新定义技术文明的价值体系。技术能被看懂、用起来、信得过,这些“软标准”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基础能力。

技术被使用的方式,是一场文明方向的选择

“我们不只是发明技术,我们要让它真的被人使用。”

这是一场看似低调的设计挑战赛,但背后正在发生的,是一个国家、一个行业甚至一整代技术人的集体追问:“我们愿不愿意花心思去理解人,而不是只追赶技术?”

世界可用性日在中国的落地,也许只是一个开始。

但它已经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:技术的未来,不在于它多强,而在于它是否愿意低头——看清用它的人是谁。

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