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铧西村,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近年来,神木市西沙街道铧西村坚持党建引领,聚焦特色农业转型升级,依托近郊优势,通过盘活村级资源、优化要素配置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,打造“大棚经济”示范样板,逐渐形成产业有发展、集体有收入、群众有收益的多方共赢格局,绘就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图景。 特色种植,小平菇撑起“致富伞” 走进西沙街道铧西村窝窝庄小组,整齐排列的菌棒上,一簇簇鲜嫩的平菇破袋而出,散发着淡淡的菌香。种植户王军正弯腰在大棚里忙碌着,熟练地采摘、分拣、装箱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 ![]() “第一茬菇在4月中旬开始养菌,5月中旬就上市了,现在这几个棚的平菇长势都很好。”王军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着说道。几年前,他看准了蘑菇种植的市场前景,开始尝试大棚种植,经过几年的种植,他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行家。从菌棒制作到如何浇水护理,再到什么时候采摘,他都了然于胸,在种植管理、市场销售和技术等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。种植的平菇因品质好深受消费者青睐。今年,王军锚定铧西村近郊优势,在该村租了10座大棚,每年租金5.5万元,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。 ![]() 平菇种植周期短、见效快,一个大棚能摆放1.5万棒菌棒,每棒可采收五六茬,总产量约4万斤。“按现在市场价3块多一斤算,一个大棚一年能赚近10万元。”王军信心满满地说。 大棚中绽放的朵朵“致富伞”,不仅充实了种植户的钱袋子,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租金收益,更点亮了铧西村产业振兴、乡村富裕的美好前景。 四季采摘,大棚经济奏响“甜蜜乐章” 在铧西村的另一侧,佳禾草莓采摘园里,香甜的瓜果气息扑面而来。翠绿的藤蔓上,圆润的香瓜已经成熟,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。采摘园的负责人李金源正忙着帮游客挑选最新鲜的果子。 ![]() “我们是以家庭承包的形式种植大棚,共经营16个大棚,其中7座是向村里租的,另外9座是自己租地搭建的,每年租金6万元。”李金源介绍,佳禾草莓采摘园依托铧西村近郊优势,大力发展以香瓜、葡萄、草莓等为主的特色果蔬采摘产业,同时,通过巧用空间布局和轮作倒茬种植的模式提升大棚利用率,形成了“冬春摘草莓、夏采香瓜、秋摘葡萄”的四季采摘产业链,实现“一棚多用”“一棚双收”。 ![]() “我们这儿一年四季都有得摘,冬天草莓、夏天香瓜、秋天葡萄,我们的瓜果都是施用有机肥,而且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产品,香甜可口,回头客特别多,销售特别好,游客特别喜欢。”李金源说,除了传统果蔬,采摘园还试种了猕猴桃、李子、梅杏等新品种,希望能进一步丰富采摘体验。 ![]() 党建引领,盘活“沉睡资产”赋能乡村振兴 铧西村地处神木城区近郊,交通便利。近年来,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,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,将设施果蔬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,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,新建60余座温室大棚,并采取“租赁+承包”模式,吸引种植户发展特色农业,走出一条农业增效、村民增收、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 “我们鼓励村民和外来经营者种植蘑菇、草莓、香瓜等高附加值作物,既壮大了集体经济,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。”西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折永雷介绍。如今,铧西村的“大棚经济”已形成“产业有发展、集体有收入、群众有收益”的良性循环。 从“单一种植”到“一棚多收”,从“传统种植”到“四季果蔬”,铧西村以果蔬大棚为支点,不断丰富农业种植结构,让传统设施农业焕发出了新活力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红火前景。 文/白焕霞 温子瑞 折永雷 |
长虹风管机全国维修服务号码实时反馈-今-日-更-新(长虹风管机无法启动 )
|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