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实时讯息

榆林:在生态保护中绽放生物多样性之美

0人浏览   2025-05-23 10:42:00

眼下,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——红碱淖迎来一年中的遗鸥孵化高峰,成群的遗鸥掠过水面。

5月22日,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参加“筑牢绿色防线,共绘美丽榆林”媒体采风活动的记者走进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目睹数万巢遗鸥在修复后的湖心岛上育雏的景象。

摄影爱好者徐东说:“今年回巢的鸟数量明显增多。红碱淖水草丰茂、资源丰富,为遗鸥营造了理想的栖息环境。每年春季,成千上万只遗鸥在红碱淖繁衍后代。”

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努力,这片曾经荒芜的沙地边缘地带成了鸟儿栖息的天堂,诉说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。

红碱淖曾因生态恶化导致遗鸥数量骤减至2000巢,如今凭借全球70%的遗鸥种群占比成为榆林地区生态治理的样板。那么,遗鸥为何“情定”红碱淖?

“在生态保护实践中,红碱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通过与鄂尔多斯市进行协商,实施跨省区联合补水保护举措。2016年至今,鄂尔多斯市札萨克水库向红碱淖补水9次,总量达1260万立方米,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。”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郭小平说。

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实施保护区湿地恢复、生态移民、养殖搬迁、草原修复和湿地治理等项目,连续多年开展湖心岛人工修复工程,湖心岛面积达6.7万平方米;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工作,累计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罗鱼210万尾、鲫鱼230万尾,丰富了水生生物多样性。

2022年,“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”案例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;2023年,生态环境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行现场评估,评估等级为优……

如今,红碱淖遗鸥的生存状况成为红碱淖及周边大漠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“晴雨表”。目前,有195种鸟类在此栖息翱翔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;周边农牧民通过200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年增收超300万元,生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%,绘就了一幅“保护与发展双赢”的和美画卷。

湿地好不好,关键看水鸟。

榆林市无定河畔成为水鸟的天堂。苍鹭、赤麻鸭、斑嘴鸭等数万只候鸟把无定河湿地当作迁徙通道上的重要“驿站”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。

2023年,由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提供的20只朱鹮一路北上,“入住”无定河畔横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并进行繁育。

近年来,榆林不断加大对无定河的治理力度,起草了《榆林市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规划》。《规划》以安全、生态、景观、文化、产业为5条主线,着力打造“一河两岸筑安澜,三带四区兴产业,六城九域美景观,生态文化写山川”总体格局,涉及五大类400项工程。

“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,无定河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,吸引了朱鹮安家落户,从侧面印证了无定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。”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艾先立说。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