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15日讯(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)“晚上开车回家再也不用像‘打仗’一样抢车位了,多走几步就能停进附近园区的共享停车位,省心多啦!”夏夜微风中,皓月花园居民王女士熟练地刷码驶入1970科技文化小镇停车场,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。谁能想到,几个月前,她还常常为“夜停难”一筹莫展。 眼下这一改变,源自龙华区民治街道民康社区推出的一项机制创新——“亲邻停车”项目。通过党建引领、多方联动,社区党委巧妙撬动产业园区夜间车位资源,用一套“时空置换”的治理思路,破解居民“车无处停”、园区停车位“昼满夜闲”的双重难题,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同时,也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、互利共赢的社区治理新路径。 从“内部挖潜”到“向外借力” 盘活资源解难题 皓月花园建成于2003年,常住居民超3600人,1000多户人家却只有600个停车位。“每次下班后都找不到停车位,绕着小区转了一圈又一圈,急得满头汗。”“有时候实在没办法,只能把车停在路边,心里总惦记着会不会被贴罚单。”在一次社区“书记茶话会”上,居民们七嘴八舌诉起了苦,言语间满是无奈。 社区网格员走访还发现,小区违停现象严重,晚高峰时消防通道被违停车辆占用几乎成为常态。 “如果发生火灾,消防车根本进不来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居民的担忧直指痛点。面对群众呼声和安全隐患,民康社区党委书记关健当场拍板:“停车难是当前居民最急难愁盼的问题,必须解决!” 问题摆在面前,怎么破题?社区党委和小区物业曾尝试“内部挖潜”,通过压缩绿化带、拓宽小区道路“挤”车位,但面对数百辆“无家可归”的车辆,仍是杯水车薪。 转机在于“向外看”。在调研中社区党委发现了一丝曙光——辖区内多个产业园区白天车位紧张,到了夜晚则空位成群,这一“昼满夜闲”的状态,恰恰与周边居民“夜停难”形成天然的“时空互补”。 资源不缺,缺的是打通共享的桥梁。找准这一关键点后,社区党委迅速行动,发布“亲邻停车”征集令,邀请辖区产业园区加入“夜间共享车位”计划。 三方商议“共赢账” 小车位撬动“大治理” 率先响应的是1970科技文化小镇。园区方对“闲置盘活”充满兴趣,但也有顾虑:收费能否平衡管理成本?居民则担心便利性:停车卡是否能灵活退改?一场涉及居民、园区、社区三方的治理“攻坚战”正式打响。 为打消各方顾虑,社区党委主动牵头,召开专项茶话会,当面“摆问题、算细账、谈共赢”。他们为园区算了笔账:“车位空着是浪费,让居民来停不但能收回基础管理成本,还有稳定增收,长远看收益大于投入。”对于居民的担忧,社区则郑重承诺:“办卡、退卡服务全程无忧,社区来跟踪保障。” 经过多轮磋商,终于,三方达成一致。“亲邻共享停车场”项目正式落地1970科技文化小镇,于晚7点至次日早8点对周边居民开放150个夜间停车位,首批50余户居民踊跃登记。 如今,皓月花园夜间违停现象锐减,邻里停车纠纷也随之消散,1970产业园则实现了车位利用率和收入的“双提升”。随着项目推进,夜间停车服务还进一步拓展至周边出租车和其他区域住户车辆。 “过去是‘各管一摊’,现在是‘抱团取暖’。”在社区党委书记关健看来,基层治理的关键,在于发挥社区“大党委”优势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资源供给,让沉睡的资源“活”起来、“用”起来。“‘时空置换’不仅解了停车难题,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、互利共赢的社区治理新路。” 从一个看似琐碎的“民生痛点”,发展为链接社区、企业、群众的治理样板,“亲邻停车”模式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生品牌,并获评全市“四下基层”典型案例。 (深圳特区报) |
艾尔韦尔中央空调24小时人工服务24小时客服全国各售后受理客服中心(艾尔韦尔中央空调空调e6故障 )
|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