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实时讯息

古代襄阳人的假期怎么过?最后一个,你们都知道!

0人浏览   2025-05-01 21:30:00

汉水汤汤,岘山苍苍

襄阳这座有着2800多年

建城史的文化名城

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

游历胜境与精神家园

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襄阳古城景如画 杨东 摄


从孟浩然“鹿门月照开烟树”的隐逸情怀

到李白“一日须倾三百杯”的豪放不羁

从习家池的曲水流觞

到岘山巅的怀古长叹

襄阳人的出游雅趣跨越千年

绵延至今


今天,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,循着古人的足迹,漫步诗词里的山水,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

岘山怀古

触摸历史脉络的文化高地

“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”孟浩然的这首《与诸子登岘山》,道出了岘山在襄阳古人心中的特殊地位。岘山,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,历代文人墨客来到襄阳,大多会登上岘山,凭吊羊祜,欣赏美景,留下传世诗文。



那么古人是如何游览的?岘山蛮王洞中有一块碑刻,记录了宋嘉泰二年(公元1202年)达官贵人游览岘山的情形。“……晓登汉皋,历楚岩,晚饮洞前,东望鹿门,西俯紫盖诸峰,汉水绕出其左右,抚昔人之遗迹,知兹游之为胜绝也!”


岘山文化广场梅花绽放,吸引人们前来观赏 杨东 摄

岘山,林壑幽美,名人胜迹广布。历代文人雅士登临岘山,除了以歌咏、诗文记游外,还喜欢勒石刻岩。如今,岘山上依然留存着许多摩崖石刻,其中李曾伯纪功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岘石寺摩崖石刻、庆元己未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这些石刻,或赞叹山水之美,或叙事述古,成为岘山中摩崖之大观。


从三国到明清,岘山上的雅集活动频繁。羊祜、孟浩然都曾在岘山发起雅集,留下了诸多佳话。如今,我市文化爱好者常常发起“新岘山雅集”登山活动,在探寻古迹中了解历史。



岘山、城市和汉江湿地共同构成了一副生态画卷

2024年国庆假期开园的岘首山文化旅游景区,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旅游功能的元素与空间。晋太傅羊祜祠、岘首亭、堕泪碑等历史遗迹得以恢复再现,其中,岘首亭最为壮观,登上最高层,极目远眺,山、水、城、林、洲、桥相融的美景尽收眼底。


岘首山文化旅游景区2024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 杨东 摄

汉江泛舟

流动的千年诗画

三千里汉江,精要在襄阳。这条襄阳人的母亲河,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,更孕育了独特的航运文化和诗词文化。


游客乘坐游轮游览汉江两岸风光 杨东 摄

王维以“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”勾勒其壮阔,将汉江的浩渺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;李白用“遥看汉水鸭头绿,恰似葡萄初酦醅”定义其色彩,“鸭绿”一词成为汉江的美学符号;苏轼则发出了“襄阳逢汉水,偶似蜀江清”的感慨。

当下,如果你想细品慢游,在日间汉江游轮行船途中,既能赏襄阳古城墙、临汉门、夫人城、震华门等名胜古迹,又能观樊城高楼林立、商业繁华的景象。乘游轮夜游汉江,在船上可观看由汉水女神的传说、郭靖和黄蓉镇守襄阳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成的歌舞节目。

看完演出,登上二楼甲板,迎着习习江风,看夜色朦胧、霓虹闪烁,格外惬意。

大堤夜游

繁华市井中的浪漫生活

历史上,大堤曾是襄阳最繁华的所在。“朝发襄阳城,暮至大堤宿。大堤诸女儿,花艳惊郎目。”汉江大堤,是襄阳古人出游的热门去处。“往来行舟,夹岸停泊,千帆所聚,万商云集”,以致骚人墨客,纷至沓来,流连忘返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在《唐代交通图考》中称其“犹先秦之邯郸,明清之秦淮”,可见其商业与文化辐射力。

踏歌行诗意图 张亮 作

梁简文帝萧纲、宋随王刘诞,以及张柬之、孟浩然、李白、刘禹锡、李贺等写下许多以大堤为内容的诗歌,《大堤曲》成为文人墨客延续多年的创作体裁。刘禹锡用“酒旗相望大堤头,堤下连樯堤上楼”描绘商船云集景象,孟浩然用“大堤行乐处,车马相驰突”描绘大堤上的游乐盛况,李贺留下大堤女“青云教绾头上髻,明月与作耳边珰”的诗篇。

如今,夜晚的汉江大堤两岸灯光璀璨,与古老的城墙相互映照,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夜景图。附近,北街与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游人如织,商铺林立,既延续了千年古城的市井繁华,又展现了现代襄阳的蓬勃生机。

“夜经济”热度持续攀升,为襄阳增添活力 杨东 摄

习家池雅集

曲水流觞的文雅风流

古代襄阳人的春游雅集清单上,习家池始终稳居顶流。习家池,这座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私家园林,被誉为“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”,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。

习家池景区处处美景如画 杨东 摄

西晋征南将军山简常来此畅饮,留下“高阳酒徒”的典故,也送给习家池一个别称——高阳池。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此著《汉晋春秋》,著名高僧释道安在习凿齿的力邀之下,来到襄阳弘法15年,对我国佛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。

我市文化学者方莉介绍,习家池云集了官宦名流、高僧、义士,熔炼了文学、佛学、史学,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。

习家池有着“醉酒诗千篇”的美誉,皆因它为士大夫、文人雅士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。李白写下“且醉习家池,莫看堕泪碑”的豪放,杜甫抒发“须成一醉习池回”的向往,皮日休更留下了“十宿高阳忘却回”的记忆。孟浩然还写下诗句“绮席卷龙须,香杯浮玛瑙”,把出游玩成了“高端品鉴会”。

清道光五年,知府周凯主持修禊活动。那天池边挤满了七十多人,修禊的高潮是曲水流觞,大家各赋诗一首。周凯的《高阳池修禊诗》中描写了习家池美景:“秾桃瘦柳,栽植曲岸;芙蓉嫩芽,乍出清波。池中之台,选取美丽的山石垒成,台上建亭,倒影入水,清雅可玩。”这些描写,至今仍是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意象。

目前,习家池对外免费开放,环境优美,配套设施齐全,已成为本地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、旅游参观的重要景区。

鹿门归隐

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

鹿门山,一个幽静的去处。这座名山,因承载着中国文人向往的诗意栖居理想,而成为中华隐逸文化的重要地标。汉末名士庞德公,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、皮日休等相继在此隐居,这里又有“鹿门高士傲帝王”一说。

鹿门山风景区

庞德公拒刘表征辟,以“鸿鹄巢高林”为喻,携家隐居鹿门山采药为生,开创“不慕权贵、自适其适”的隐逸范式。孟浩然20多岁在此隐居,将山峦、晨风、竹响、云影化作诗行——《夜归鹿门山歌》里“月照烟树”的清寂,《春晓》中“鸟鸣花落”的生机,皆源自这片山水的馈赠,使得鹿门山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孵化地。

在这里,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,而是对生命本真的积极追寻;诗意不仅存在于文字中,更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里。这正是鹿门山留给当代最珍贵的启示: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诗意栖居”。

春夏之交,草木葳蕤,绿荫渐浓,正是鹿门山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。春晓阁、浩然亭、孟园、诗山……在此吟诗、拍照别有一番韵味。

舌尖上的襄阳

味觉记忆的时空隧道

古人在襄阳游玩时,美食美酒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槎头缩项鳊鱼,是襄阳的特色美食。《襄阳耆旧传》记载,“岘山下,汉水中,出鳊鱼,极肥美。”这种鳊鱼,头项短粗,背弓,体扁平而宽,鳞细而银白,俗称缩项鳊鱼。

孟浩然在诗中多次提及这种鱼,杜甫在回忆孟浩然时,也想到了此鱼。到宋代时,欧阳修也对其称赞有加。襄阳缩项鳊在南朝宋末齐初曾作为贡品运往南京,献给齐高帝萧道成。

有了美食,自然少不了美酒。古代,襄阳美酒当属宜城竹叶酒。史书记载,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去长安,并向朝廷举荐他。恰在这时,有个老朋友看望孟浩然,两人开怀痛饮。酒至半酣,旁人提醒孟浩然别忘了和韩公有约,孟浩然却说:“业已饮矣,身行乐耳,遑恤其他。”他们喝的可能就是竹叶酒。宋之问、孟浩然、王维等都在诗中赞美过宜城美酒。

如今,襄阳黄酒馆随处可见,早餐吃一碗麻辣鲜香的牛肉面,再喝一碗醇香浓郁的黄酒,一整天都精神抖擞。还有霸王醉、酸浆面、猪油饼、红糖饼、八大碗等美酒食美,以醇厚口感诠释着襄阳人的豪爽性情,每一味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,让人在大快朵颐中品味千年文脉的延续。

襄阳的山、水、城交相辉映

可谓美不胜收

襄阳人的出游雅趣

是这座城市珍贵的文化基因

在这里

每一处风景都镌刻着诗行

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对话


襄阳古城墙、护城河在晚霞映照下犹如一幅画卷 杨东 摄

正如王维所说

“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”

穿越古今

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的变迁

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

记者:张亚婷;

编辑:王晶;

审核:释喻;终审:王国锋;

运营:襄阳融媒体中心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