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实时讯息

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有效传播思考

0人浏览   2025-07-04 03:45:00

乔艳艳

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,彰显着智慧结晶。文旅融合为非遗传播打开了全新大门、搭建了全新平台,使非遗变得可知可感,提升了非遗魅力;非遗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,使旅游体验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。本文立足文旅融合时代背景,探讨非遗的有效传播路径,以期为推动非遗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。

以数字化技术赋能,构建非遗传播新生态

数字化传播具有跨时空、强互动、可视化的特点,有利于非遗传播突破地域、语言和文化差异限制,改变传统的口传心授、静态展示模式,以更加直观、生动的方式呈现非遗,充分展现非遗的价值和魅力。

其一,要构建非遗数字化资源库,夯实传播基础。近年来,数字技术蓬勃发展,数字化手段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。可利用高清摄影、3D扫描、全息影像等新技术,对各个地区非遗项目进行收集、整理、扫描,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其制作工艺、表演形式、文化背景等信息。例如,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,采用“慢镜头拍摄+多角度解析”的方式,把复杂的制作流程分解剖析、多方展示,深化观众对非遗的理解。同时,需要注重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,在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等平台上开放部分非遗资源,供人们学习、研究、传播和使用。

其二,可以发挥数字平台作用,充分展现非遗的价值与魅力。近几年,各种短视频平台如抖音、快手等,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小红书等层出不穷,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。可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发布与非遗相关的图片、文字、音频、短视频等,使非遗传播突破时空限制,让更多的人欣赏和热爱非遗。例如,利用直播平台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直播,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直播间,展示非遗技艺,讲述非遗故事。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用户浏览行为进行追踪,分析用户兴趣爱好,进而精准推送相关非遗内容,提升非遗传播效果。

其三,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混合现实等技术,在推动非遗传播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可打造沉浸式场景,通过亲身体验,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。例如,在景区设立“非遗数字体验馆”,让游客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想要体验的非遗内容,通过佩戴相关设备,身临其境般浏览体验瓷器烧制、丝绸织造等传统技艺,让非遗“动”起来、“活”起来,加深大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知。

推动跨界合作破圈,整合多方资源促融合

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,加强跨界合作是推动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其一,与文创企业合作,推出非遗文创产品。可深入挖掘非遗资源,整合非遗图案样式,创新制作工艺,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,并将其融入商品制作中,开发文具、服饰、家居用品等文创产品。例如,故宫博物院与宫廷非遗技艺开展合作,共同打造“故宫文创”系列,推出众多备受群众喜爱的文创产品,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销售,让非遗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,进入大众生活。

其二,与影视、动漫、游戏等企业联动,扩大非遗影响力。可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、拍摄时融入非遗元素,扩大非遗影响力;也可借助动漫和游戏,对非遗进行创新表达,将非遗故事、角色、技艺等转化为动漫IP或游戏关卡。

其三,与商业品牌合作,提升非遗传播势能。可积极与知名商业品牌开展合作,推出联名商品或活动,借助品牌影响力推广非遗;还可以打造非遗主题街区、商场或体验店,将非遗传播与商业消费场景有机融合,让游客在消费的同时,体验非遗魅力,促进非遗传播。通过以上措施,让非遗从“静态保护”变为“动态活化”,结合现代审美与需求,让非遗在保持文化本质性的同时,提高传播生命力,实现“在传播中传承,在传承中创新”。

完善教育融入体系,筑牢青少年传承根基

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未来主力军,他们对非遗的认知了解和参与程度,直接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发展。将非遗融入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,不仅能够推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,还能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,实现“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”。

其一,需分层推进,构建全学段的非遗教育体系。在基础教育阶段,注重启蒙兴趣,通过开设趣味性、体验性的课程,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好奇,播种文化基因。例如,针对低年级的学生,开展面人捏塑、风筝绘制等活动,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色彩和造型的美丽。针对高年级的学生,采用皮影戏排演、京剧学唱等方式,让他们理解非遗背后的内涵与价值。在高等教育阶段,设立非遗研究中心或相关学科,加大学术研究力度,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支撑;推动非遗与现代学科交叉融合,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,搭建非遗传承的桥梁。

其二,需多维联动,构建非遗教育生态圈。整合家庭、社会资源,形成教育合力,开设“家长课堂”,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亲子剪纸、陶艺制作等非遗体验,增进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;与社区合作开展“非遗周末营”,发挥文化馆、社区活动中心等场地作用,组织青少年了解、学习非遗项目。

非遗之美,美在千年匠心的沉淀;传播之力,力在时代创新的融合。要让技术创新、跨界联动与教育深耕形成合力,以创新为帆、以合作为桨、以传承为舵,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,共同谱写非遗传播时代新篇章。

〔作者单位: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〕
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7月04日 第7版:理论特刊)
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63